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长 小中见大——陈佩秋精品展将在亚 苍山为岳——石鲁作品展即将在武 与古为新·千年古宣中国工笔画名 峰高千寻 · 吴一峰艺术精品展在 “风展红旗——革命浪漫主义书画 “含道映物——何家英画展”在山 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 金陵风骨·其命惟新——江苏省国 “一个南腔北调人的艺术人生”徐

主页 > 艺坛聚焦 >

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长卷中的时代图景专题展

更新时间:2016-08-23 15:36



 
  近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支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协办的“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长卷中的时代图景”专题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选取了20世纪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3幅长卷和相关写生作品,即1956年黎雄才描绘武汉防汛场景的《武汉防汛图》;1957年关山月描绘鄂北农田水利建设的《山村跃进图》以及1959年北京画院集体创作的描绘首都新貌的《首都之春》。展览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配合相关文献和影像资料,展现了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国画家们是如何以长卷的传统形式,结合新的文艺准则,再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图景。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6月1日。

       精心策展
       为当代中国画创新提供样本

       《山村跃进图》、《武汉防汛图》和《首都之春》这3件长卷,分别是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入选文化部“2016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项目,关山月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做了大量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以期为公众完整地展现经典画作背后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意义。

       早在今年3月,策展团队就奔赴关山月1957年创作《山村跃进图》的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李家湾习家店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策展团队走访群众、查找资料,采访了当年和关山月有一面之缘的陈天裁先生,陈先生详细描述了关山月考察的实情以及丹江口当年的社会生产情况。在接下来的走访中,李大贵(关山月画中所描绘的引水工程的劳模)的后人凌秀国带领策展团队实地考察了关山月创作的实景,对画面的内容做了详细讲解。策展团队也将这些田野采访制作成纪录片《重访山村跃进图》在展厅播放,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画面背后的历史细节。在展陈方面,策展团队亦精心布置和安排,仿长卷的展墙布置、镂空透光的卷轴窗花、古典书房的复原以及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物件等,都意在营造一种视觉的盛筵和舒适的观展环境。为了更好地呈现大师们的作品,策展团队还专门制作了斜面展柜展示《山村跃进图》和《武汉防汛图》,观众们可以近距离观看画面上的每个细节。而《首都之春》有45米之长,无法一次性打开,他们又特意拟定了分段展开的计划,并将在“十一”国庆期间为观众呈现长安街天安门的精彩段落。

       谈及此次展览的初衷和背景,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许多建设工地留下了中国画家的身影,他们把这个时期内轰轰烈烈的建设成就转变成中国画的表现主题,吻合了新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宣传、教育功能的要求,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山月美术馆所藏关山月先生描绘鄂北农田水利建设的长卷《山村跃进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50年代的中国画坛,以长卷形式表现新中国图景的作品并不多见,当我们展开《山村跃进图》时,就被画面深深打动,这也启发我们决定以该作品为主,结合馆藏的关山月先生相关主题的19件作品进行研究和展览。同时,我馆还借展了藏于中国美术馆的黎雄才1956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和北京画院收藏的北京画院画家1959年集体创作的《首都之春》。这3幅50年代最重要的中国画长卷构成了本次展览的基本陈列,我们力图从艺术社会学和图像学的角度,配合相关文献和影像资料,通过对作品的具体研究,揭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艺术、政治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以关山月先生为代表的国画家们如何运用传统的笔墨和长卷形式,来再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图景。”陈湘波说,希望此次展览能为探讨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具体的个案,也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一个可资参照的样本。
 
 
武汉防汛图卷

       还原历史   
       探讨新中国画变革之路

       开幕当天,“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长卷中的时代图景”学术研讨会同时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陈湘波及关山月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关山月之女关怡分别致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作为会议的学术主持及评议人,首先围绕此次展览,以关山月《山村跃进图》为中心做专题演讲。陈履生透过同时期石鲁的《山区修梯田》等相关图像,对工农业水利交通建设、人民温饱等当时首要问题进行详细解读,还原历史语境,提出了当今某些对50年代图像过度批判现象的反思。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万章、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等学者在其后围绕新国画运动与山水画、视觉语言与社会图景、中国画的转型与互动等主题进行了发言。

       第一场研讨的主题是“新国画运动与山水画”。朱万章以吴湖帆和谢稚柳两位书画鉴定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为例,分析旧文人的身份认知及创作题材在新中国的转变。陈迹将《武汉防汛图》的创作和“新国画”运动及黎雄才留日学画的相关情况结合起来,再现了新国画运动和留学时期黎雄才的面貌。于洋以《图画江山——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论争与“新山水画”的写生观》为题,强调了20世纪中国画论争以及“新山水画”写生观在美术史研究思维演变过程的重要性。

       第二场研讨的主题是“视觉语言与社会图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吴雪杉以关山月《新开的公路》等为例,从文本到图像强调了公路作为当时“幸福的纽带”连接落后和发达地区而成为中国绘画创作的独特图像,再现了新中国时期公路建设广阔的地域范围。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藏品研究员丁澜翔在题为《在集体的土地上——1949—1957年新中国农村的土地视觉形象及其观念的表达》的发言中,结合大量史料图像及关山月《山村跃进图》,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演进,当时摄影师和艺术家们如何透过其作品逐步凸显土地所有权的阶级演变的具体情境。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韦巍则运用符号语言学的方法,跳出图文互证的框架,阐释革命中“现实”和“浪漫”之所指的分立关系,以及在《山村跃进图》背后关山月作为艺术家对现实诉求的理论关怀。

       第三场研讨的主题是“中国画的转型与互动”。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研究员蔡涛采用跨学科角度,对张光宇的壁画《北京之春》做个案分析,并结合文献提出漫画家的装饰艺术转向与新国画运动的有机联系。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艾针对潮汕地区进行研究,补充了由陈文希、王远勃等为代表所组成的岭东地区“空间”的历史。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薛良从中国画转型出发对《首都之春》在画面布局、创作主题、署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整理,并指出这些转型对当今绘画的借鉴和启示。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常务副主任陈俊宇对关山月创作的思想历程做了系统性梳理,并在研究中追溯其写生地区,做了大量实地田野调查,还原了关山月在20世纪的具体创作情境。

地址:北京宋庄艺术区东街184号    电话:15810134720    编辑QQ:619721479
版权所有:Copyright © 中艺书画网 — 中国书画艺术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锐名网络
分享按钮